我市召开北京市应急安全新闻发布会 市城市管理委介绍相关情况
5月9日,我市召开北京市应急安全新闻发布会。市城市管理委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李如刚出席发布会并介绍《北京市燃气管理条例》实施情况。
市城市管理委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李如刚: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2021年以来,新修订的《北京市燃气管理条例》全面实施,为燃气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市城市管理委以《条例》实施为契机,强力推动行业改革,以更高发展要求、更严安全标准全面排查消除供用气环节问题隐患,促进了我市燃气行业的健康发展,在链条体系、供应保障、规范管理、安全运行等多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条例》实施以来,我市涉燃气安全事故连年显著下降,燃气安全专项治理效果突出。
具体成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构建了高质高效稳定的天然气供应保障体系。北京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天然气消费单体城市,在北京及周边形成了多源多向天然气供应体系,在市内形成了完备的城镇燃气输配系统,基本实现了天然气平原地区“镇镇通”,应急储备能力全面覆盖我市应急调峰需求。
二是打造了示范型液化石油气服务体系。形成全市充装基地、区域供应场站和村级移动站点三级联动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服务保障体系,气体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三是推动燃气本质安全水平实现跨越式升级突破。“十四五”期间,累计更新改造老旧燃气管网1700余公里,消除历史在账占压隐患5114处。两年综合入户巡检率97.3%,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累计为632.8万户天然气用户安装安全型连接软管和紧急切断装置,计划2025年实现“能装则装”,全市130万户活跃液化石油气用户实现安全型连接软管和气瓶调压器全覆盖安装,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水平大幅提升。
四是有效提升了燃气管网智慧管理水平,管网智能感知体系建设势头强劲。实现对全市燃气管网运行工况24小时监控。地下燃气管网安全运行实现“观、管、防”一体化,动静态感知“一张图”。地下燃气管线保护成效突出,建立防施工外力破坏地下管线沟通机制,“北京市地下管线防护系统”注册用户超1.54万个,累计发布工程信息3.24万余项。2024年全市施工破坏地下管线事故8起,其中燃气管线事故1起。防护系统已成为我市防范施工破坏燃气管线的“保险箱”。
围绕《条例》实施,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健全完善机制标准体系。组织编制并实施“十四五”时期燃气发展规划和《北京市液化石油气建设发展专项规划》,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燃气地方标准,编制燃气安全检查清单,健全了燃气行业管理制度体系,不断规范燃气行业管理工作。
二是坚持靶向治理,深化专项整治坚实根基。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系列燃气安全专项治理行动,集中消除大批历史隐患,不断夯实我市燃气安全基础。对违法违规用气行为不退不让,指导燃气企业依据《条例》对存在隐患拒不整改的用户,坚决采取停、限气措施。
三是坚持提质增效,科学执法压实责任链条。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燃气执法检查“掌端开展”及信息融合,提升执法效能。2021年以来,全市城管执法部门依据《条例》等法规立案2.55万起,罚款3054.9万元。
四是坚持底线思维,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市级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实战演练,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和处置水平。
五是坚持创新驱动,推进本质安全水平跃升。不断完善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燃气模块功能,加强地下管线感知系统建设,结合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同步开展燃气管线防挖断报警光纤、防泄漏监测“哨兵”试点工程,加强液化石油气全生命周期监管,建立液化石油气“生产、检验、充装、配送、使用”全流程信息管理平台,不断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
六是坚持全面动员,强化普法宣教长效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对《条例》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贯,打造新媒体宣传矩阵,持续开展燃气安全主题宣传和普法活动,营造全民懂法、自觉守法的良好氛围,提升了全民安全意识。
下一步,我市将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聚焦燃气安全薄弱环节,聚焦民生需求,持续推进专项整治,持续提升用气服务保障水平,建立长效机制,筑牢城市燃气安全防线。
在此也提示广大市民朋友们:在使用燃气时,要保证室内通风,用气不离人,长时间外出要关闭表前阀门。一旦发生燃气泄漏要关闭阀门,开窗通风,不要在泄漏现场接打电话、开关电器、使用明火。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