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召开“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 市城市管理委介绍相关情况
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将韧性城市建设纳入新一轮城市总规的城市,立足首都转型的关键时期,经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12月2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专场。
市城市管理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如刚出席发布会,并介绍城市管理领域韧性城市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市城市管理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如刚: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下面由我来介绍城市管理领域韧性城市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城市管理委聚焦保运行、保安全、保民生,坚持把韧性城市要求融入城市管理各项工作,全力维护首都城市运行安全稳定。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能源运行、市政公用、环境卫生、环境建设等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我委持续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不断提升城市生命线工程保障能力,加强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运行和维护,加强“一网统管”建设,构建城市感知体系,建立完善韧性城市体系和机制。
开展地下管网更新改造,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组织气象部门、电力、燃气、热力等企业,建立热、电、气联调联供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热电气供应侧、需求侧衔接配合,联合强化调度,保障城市能源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高效利用。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条块结合,专业处置、社会参与”原则,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研究制定《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关于城市运行领域防范应对极端天气的若干措施》,强化底线思维,逐步建立与首都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城市运行风险防范应对工作体系,不断提升电力、燃气、供热城市运行服务保障水平。
从电力运行保障方面看。目前,全市发电总装机达到1364万千瓦,北京电网作为典型受端电网,外调电比例达到70%左右,500千伏外送通道达到13条,输电能力3400万千瓦。北京环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有主力通道送电,为首都电力可靠供应提供了重要保障,全市供电可靠率99.9955%。推动错峰避峰用电试点,确保电网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组建“市级综合、专业公司和基层抢修”三级电力应急救援队伍。依托智能安全生产管控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多专业、多业务全过程监管,大幅提升智能化安全监管水平。在项目建设方面,2023年,推动创意园、丰台火车站220千伏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开工,实现工体110千伏等一批输变电工程竣工投产,将有力支撑新增负荷用电需求。
从燃气运行保障方面看。在外围输气系统建设方面,在我市及其周边形成“三种气源、八大通道、10兆帕大环”的供气格局,日输气能力达到2亿立方米,外围输气体系较为完善。在市内燃气管网建设方面,全市已建成城镇燃气管线3万余公里,形成“一个平台、三个环路、多条联络线”的管网系统,通达全市各区,覆盖程度高。加强应急储备建设,在河北唐山建成2座LNG储罐作为市政府天然气应急储备设施,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一期工程已投产并实现向北京供气,进一步提高了我市天然气应急储备和调峰能力;我市还保持5000吨液化石油气储备,以保证市场稳定。持续推进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燃气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加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力度,2023年完成老旧燃气管线更新改造384公里、消除占压燃气管线隐患400余处,进一步提升燃气安全运行水平。
从供热运行保障方面看。本采暖季,我市集中供热面积约10.47亿平方米,其中居民供热面积约6.79亿平方米,城镇地区基本实现清洁取暖。2023年,我市推动实施鲁谷、北重应急热源厂及配套管网建设、二热应急供热设施清洁改造等项目,进一步提升城市热网应急保供能力。各调峰热源和应急热源建设,缓解了我市能源结构单一的局面,对城市热网、电网的安全运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应急支撑作用。目前,我市以既有供热设施空间布局为基础,持续推动建设韧性、绿色、智慧的新型供热系统。加快热电中心、调峰热源建设,推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供热在区域热源中的应用,有序推进分散锅炉房整合及低碳供热改造,形成智能供热“一张网”。挖掘京外地区供热资源及本地区域热源潜力,加强与新能源供热协同,优化供热结构,实现供热多元化发展,增强供热系统韧性。
下一步,市城市管理委将按照全市韧性城市建设总体部署,以保障城市运行安全为前提,着力增能力、补短板,不断提升城市运行的安全可靠性、优质均衡性、精准适应性和智能引导性。持续优化电网主网架和热电联产源网结构,提高用电安全可靠性,提升供热管网安全运行水平。增强天然气输配系统韧性,继续推进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二期、三期建设。通过建立多源多向、能力充足、调度灵活、安全高效的电力、燃气、供热保障体系,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