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半年 我市召开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日期: 2020-11-04 10:13
字体大小 |打印

  11月3日下午,市城市管理委(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办)组织召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情况新闻发布会。市城市管理委介绍了《条例》实施半年以来本市垃圾分类工作最新情况;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介绍了社会动员情况;市城管执法局介绍了执法检查情况。

  【市城市管理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岩】:《条例》实施以来,我市始终坚持高位协调、高效调度,建立了通报、约谈、点评、考核等工作机制。各区、各部门积极履职、主动作为,社会组织、社会单位协同共治,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基层创造了很多鲜活的工作经验和各具特色的做法。全市上下形成了推动垃圾分类、源头减量落地实施的强大合力,构建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

  半年来,通过新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报道,形成了浓厚的社会氛围,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共识已经形成,市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习惯正在养成。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部署,进一步聚焦家庭源头分类,采取多种方式入户宣传,进一步加强针对上班族参与家庭垃圾分类的宣传,促进形成居民"在家分好类,然后再到桶站投放"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发布会上,市城市管理委副主任李如刚介绍了《条例》实施以来,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

  【李如刚副主任】:《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5月1日实施半年来,全市上下总体动员,迅速行动,掀起了以"宣贯条例、垃圾分类、努力构建生态文明新时尚"为主题的新热潮。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大幅提升。10月分出量从条例实施前的309吨/日增长至3946吨/日,增长了11.7倍,厨余垃圾分出率达到19.79%。加上餐饮服务单位厨余垃圾1857吨/日,厨余垃圾总体分出量达5803吨/日。二是其他垃圾减量明显。通过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的源头分类,以及源头减量措施不断深化,进入到末端处理设施的生活垃圾处理量,即其他垃圾量1.6万吨/日,同比去年下降32%。三是分类设施达标率快速提升。新建改造分类驿站916座。提升改造分类桶站6.14万组、密闭式清洁站567座,规范喷涂收运车辆2482辆。桶站、密闭式清洁站、收运车辆三方面的达标率由5月份的7%上升至84%。四是规范化收运体系持续完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收运体系平稳有效;可回收物、大件垃圾、装修垃圾收运体系逐步推进;因地制宜,推动建立各品类垃圾有效作业模式;梳理完善基础管理台账,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精细化管理。五是党政机关社会单位强制分类有效实施。充分发挥各级党政机关垃圾强制分类示范引领作用,突出做好"四个服务",建立沟通协商、培训指导、督促检查、主动对接等四项机制,积极推进中央国家机关、驻京部队垃圾分类工作。六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应收尽收,规范运输,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党建引领,基层创新。将垃圾分类纳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范畴,推进垃圾分类与疫情社区防控联组推进、并肩作战。街道(乡镇)、社区(村)等基层力量积极探索,进行鲜活的创新实践,形成符合北京特色的方法模式。二是行业引领,属地尽责。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专业优势,坚持"条"上纵向推进,发挥属地系统管理资源优势,坚持"块"上统筹落实,推动各区各部门主动作为、形成合力。三是全程分类,精细管理。大力开展"桶""车""站""楼"全链条设施设备改造提升,创造规范便利的分类条件。不断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精细化管理体系。四是问题导向,督促整改。强化专业检查和行政执法,汇总日常检查、行政执法、12345热线、媒体曝光等多渠道反映问题,建立问题台账,形成上账、核查、销账机制,倒逼整改。五是依靠群众,强化"三治"。促进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辖区单位、市民五方协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把推动垃圾分类作为优化社区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抓手。

  三、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北京市将认真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精神,坚定执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继续深入贯彻《条例》要求,推动践行生活垃圾分类新时尚。一是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抓好垃圾分类工作。用足绣花功夫,抓住"设桶、盯桶、管桶"最后一米,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效能不断巩固、持续提升。二是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实施总量控制,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量,推动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两网融合",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确保生活垃圾全部安全处置。三是坚持以党建引领促社会发动。强化市民分类投放责任意识,形成"回家分好类、单位分好类"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精准"敲门行动,通过桶站值守、"红黑榜"、积分奖励、城管执法等多种措施,提升居民分类参与率和正确投放率。四是大力推进源头减量。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践行光盘行动,推动餐饮服务单位厨余垃圾稳中有降。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遏制商品、快递过度包装,推行净菜上市,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五是坚持以服务促管理。提升全链条设施设备承载能力,优化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进一步完善设置厨余垃圾破袋器、脚踏板、拉环等便利性装置,方便居民投放。

  发布会上,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赵济贵介绍了《条例》实施以来的社会动员情况。

  【赵济贵副局长】:今年5月1日以来,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社区动员发动的有关情况: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深入开展了宣传动员工作,居民群众的知晓率明显提高。《条例》实施后,我们组织社区持续地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海报标语,入户签订承诺书,发放"两桶一袋",运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推送等方式,反复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规定和要求。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居民群众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表示支持,自觉分类的意识正在逐步形成。二是全方位组织了主题实践活动,居民群众的参与率逐步提高。在全市开展了"垃圾分类我们一起行动"实践活动,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职工纷纷签订个人承诺书并回社区报到。工青妇以及首都文明办等单位,把生活垃圾分类作为最美职工、青年榜样、最美家庭、文明有礼的北京人等评选表彰活动的重要内容。我们举办了全市第二届"社区邻里节",其中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宣传垃圾分类。我们还在25个社区同时举行花肥发放活动,让居民群众直观地感受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的成果。各区也开展了系列活动,吸引大量居民群众参与,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强化了责任意识。三是持续开展了志愿守桶行动,居民群众的正确投放率大幅提高。桶站值守人员现场指导、帮助、督促居民群众分类,对提高垃圾分类的质量和精准度,起了至关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在职党员、青年团员、离退休干部、社区工作者、楼门长等各类群体参与社区桶站值守,较好地弥补了垃圾分类指导员的缺口。全市持续开展"垃圾分类桶前值守行动"志愿服务,已发布项目9600余个,招募志愿者26万余人,服务时长386万余小时。四是将垃圾分类纳入社区治理,居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不断增强。社区通过议事协商、居民微提案、楼门院议事会等形式,发动居民群众出谋划策,研究垃圾分类中的撤桶并站、安装破袋器、脚踏开桶盖等问题。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改变居民群众日常习惯养成的基础性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需要持续宣传动员、循循善诱,下一步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持续抓好宣传动员工作。近期,全市要评选出一批垃圾分类的示范小区,要对亮点特色及经验做法进行推广,通过典型和先进来带动其他社区。收集汇总社区垃圾分类减量的"小妙招"。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全国人口普查活动,组织社区入户面对面宣传,向居民群众解释生活垃圾分类的意义、遵法守法的责任和义务,讲解生活垃圾分类的标准和要求。二、发挥社区治理的推动作用。指导社区运用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这个平台,把驻区单位、物业企业、垃圾清运公司等单位联动起来。运用社区议事厅协商垃圾分类的重点问题,研究制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积分换实物等奖励办法,对不分类、乱投放,经多次劝阻不改正的,研究制定社区曝光、上黑名单等措施。加强社区与街道城管执法部门的联动,推动执法进社区。三、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引导环境保护、再生资源回收、城市管理等专业领域的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的宣传动员、知识普及、活动开展等工作。鼓励社会组织承担政府委托的垃圾分类课题研究,针对《条例》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难点痛点以及先进经验,进行调查和研究,提出意见建议和措施办法。四、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我们正在考虑选取一定数量的社区进行试点,创新现有的动员发动工作模式,细化垃圾分类达标的要求和内容,探索调动居民参与的长效机制,采取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督等,使得垃圾分类动员发动更加规范有序、更加健康持久地发展。

  随后,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温天武介绍了《条例》实施以来执法检查情况。【温天武副局长】:《条例》实施以来,全市城管执法部门坚持宣传引导与行政处罚相结合、社会动员与警示曝光相结合、全面覆盖和重点督导相结合、末端执法与前端监管相结合。现就相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生活垃圾分类执法检查情况

  自5月1日《条例》实施,截至10月31日,全市城管执法部门共检查生活垃圾分类主体责任单位43.65万家次,共发现问题1.72万家次,存在问题率为3.94%;立案查处涉及生活垃圾的违法行为27081起,其中适用《条例》查处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11241起。房山、门头沟、顺义区执法检查工作较为突出,人均立案处罚数排全市前列。10月份,城管执法部门结合当月正在开展的第五波次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进一步加大对餐饮企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执法检查,突出对随意倾倒厨余垃圾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大对居住小区桶站规范设置管理、居民生活垃圾混投混扔 的执法检查,督促小区物业落实管理责任;加大对运输企业混装混运违法行为执法处罚,形成震慑。通过分析发现,生活垃圾分类主体责任单位的单月存在问题率连续4个月实现环比下降。数据表明,通过执法检查,进一步督促"十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主动落实了主体责任,有效提高了生活垃圾分类意识,在促进源头减量、规范分类行为、提升收运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采取主要措施

  5月份以来,城管执法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从教育、引导、规范入手,逐步展开执法工作。市城管执法局编制工作手册,精准指导全市执法工作开展,并广泛开展政策法规宣讲,引导社会各界主动参与。一是连续启动五个波次的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通过加大巡查频次、强化举报线索摸排、利用视频探头进行非现场取证等手段,重点对混堆混放、混投混扔、混装混运、桶站维护不到位等突出违法行为进行整治,查处了一批情节严重、拒不整改的企业和个人。二是针对前期处罚过的违法行为,采取"执法回头看"的方式,帮助指导企业和个人更好地整改到位,防止问题反弹,巩固工作成果。三是对于一些严重违法、屡教不改的企业,及时将相关信息移送行业管理部门,进一步督促指导行业单位和管理部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责任落实。按照行业、地区梳理执法处罚情况,建立向行业主管部门、各区、行业单位通报执法情况、制发执法建议函的工作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垃圾分类责任落实。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从已立案查处主体责任单位违法行为分析看,小区物业、企事业单位、施工工地、商场超市、餐馆宾馆等主体责任人存在问题仍较为突出;存在的主要违法行为主要为未按规定设置、管护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未将生活垃圾分别投入相应标识的收集容器,收集运输单位混装混运,未分类收集、贮存生活垃圾,未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日常管理台账、制度等。市城管执法局将进一步加强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指导属地突出生活垃圾分类执法重点,落实四方责任,强化对社区、物业的精准指导力度,确保"横向有序衔接、纵向高效贯通"的综合执法工作体系运行顺畅,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机制,广泛营造政府倡导、社会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一是坚持精准指导,持续优化执法流程。在认真梳理前期执法工作的基础上,根据9月25日新修订的《条例》,进一步完善执法制度体系,调整和优化执法流程,规范执法行为,继续推进"一点多查、一查多项"执法模式(即一处点位检查多个执法专项,检查每个执法专项中涉及多项执法职权),为一线综合执法提供精准指导。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加强执法力度。11月1日至今年年底,市城管执法局启动为期两个月的第六波次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按照接诉即办、未诉先办的要求,围绕执法宣传、执法处罚和"设桶、盯桶、管桶"等重点工作任务,针对半年以来,各重点行业、重要场所和特定主体在容器规范、投放行为、收运过程、处置情况等方面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大执法检查力度,重点查处混装混运、桶站维护不到位、个人不分类投放等突出违法行为;开展"光盘行动"执法督导,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三是坚持执法普法,持续加强警示曝光。进一步强化宣传发动和遵法普法教育,多形式、多角度宣讲《条例》,提升市民群众守法意识,以及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对于拒不整改、影响恶劣的违法企业,在依法查处的同时,还将通过媒体等途径,予以警示曝光,震慑违法行为,扩大警示效力。

  执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希望通过城管执法部门的执法检查,进一步促进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分类意愿有效转换为实际分类投放行为,实现从"要我分"到"我要分、分得对、分得好"的转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

  发布会上除了介绍了本市垃圾分类工作最新情况,各位发言人还积极回应了市民关心的问题。

  【记者】:李主任,您好!随着北京天气越来越冷,一些小区桶站垃圾分类指导员反映值守时间能否进行调整,全市是否有一个整体的考虑?

  【李如刚副主任】:首先感谢媒体朋友能够及时反映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发现的问题。在生活垃圾分类推进的初期,开展"垃圾分类桶前值守行动",指导服务居民群众分类投放,确保分类质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冬天临近,较低的气温也给桶站值守人员带来了难度。对此,我们建议做好以下三方面:

  一是要科学设定投放时间。本市未对垃圾投放时间作统一的规定,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可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小区居民作息规律、季节变化等因素,与居民协商确定垃圾投放时间。对于家庭厨余垃圾,一般我们推荐早上7点到9点,晚上6点到8点,根据冬季实际情况,建议投放时间可以适当调整。要注意的是,调整后的投放时间应及时在桶站公示牌中注明,同时值守时间要与公示的时间保持一致。二是要做好桶站值守人员的劳动保护工作。要及时做好桶站垃圾清运和消毒杀菌工作。根据季节变化,科学为值守人员配置劳保用品,确保工作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我们了解到值守人员中还有一些社区老年志愿者,要结合自身健康情况,合理安排参与。三是坚持做好桶站值守工作。当前垃圾分类工作尚处于持续推进阶段,居民分类习惯、分出质量仍有待提升。为了养成居民分类习惯,还要坚持做好桶站值守工作,久久为功。同时,也希望居民朋友们体谅垃圾分类值守人员的辛苦,主动做好垃圾分类投放,确保分类质量。

  【记者】:赵局长,社区在开展垃圾分类中,基本上都安排了桶前值守人员,现场指导、帮助、督促居民做好分类。据我们了解掌握,有的分类指导员履行职责较好,有的作用发挥不够好,还有的个别守桶人员光站着看、也不指导、出工不出力。请您谈一谈,如何建好、管好、用好这支队伍?

  【赵济贵副局长】:当前,建立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也是权宜之际,目的有三个:一是现场宣传垃圾分类;二是指导居民群众正确分类和投放;三是进行现场管理和监督。随着居民群众自觉分类、正确投放的习惯逐步养成,垃圾分类指导员也会自然而然地消失。

  实事求是地讲,桶站值守人员的作用不能忽视,正是他们风雨无阻的坚守,正是他们耐心细致的劝导,正是他们铁面无私的监督,才使得垃圾分类的质量得到保证。这位媒体朋友刚才提到的个别小区存在垃圾分类指导员出工不出力、履行职责不好的现象,我们在督导检查中,也发现过,尽管发生在少数小区,也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当前,我们很多桶站值守人员是志愿者,可能碍于住在一个小区、大家都比较熟等因素,现场劝导、纠正的力度不大,有时对不分类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有守桶人员没有执法权,管理过于严格也容易造成与居民群众的矛盾和纠纷。

  围绕加强值守人员队伍建设、做好桶前值守工作,我们准备采取以下几条措施:一是建强值守人员队伍。鼓励各区以购买服务、补贴奖励等方式,建立以物业保洁人员、小区楼门长、社区社会组织等为主体的垃圾分类专职巡回值守队伍,同时积极开展其他人群的志愿守桶活动,做为专职人员的补充。二是开展人员岗前培训。指导社区做好岗前培训工作,组织桶站值守人员系统学习掌握垃圾分类的标准和要求,重点学习容易记错弄混的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同时做好规范用语、文明用语的培训。三是做好值守服务保障。指导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做好桶站值守所需的袖标、手套、口罩、夹子等劳保用品保障工作。针对天气逐渐转冷、昼短夜长的情况,可根据社区居民垃圾投放时间的变化,适时调整值守时段,并缩短每个班次的值守时长。四是加强人员管理监督。对值守人员严格要求,落实现场指导、劝导、监督的责任,对认真履行职责的人员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奖励;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视情取消值守人员的身份。同时,引进城管执法进社区,支持守桶人员理直气壮地开展工作。具备条件的社区,在桶站旁可安装摄像头,为守桶人员提供技术监督手段。 

  【记者】:对于一些严重违法、屡教不改的企业,除了处罚外,还有哪些方法能够更好地督促整改?在监督指导居民小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方面,城管执法部门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工作措施?

  【温天武副局长】:对于一些严重违法、屡教不改的企业,城管执法部门在加强执法检查和行政处罚力度外,将坚持综合治理,持续推动行业自律和主体责任落实。一是进一步强化案件分析和处罚结果运用,梳理共性问题,针对混装混运等严重违法的案件,制定相关指导意见,对于一些严重违法、屡教不改的企业,及时将相关信息移送行业管理部门,推动行业管理责任落实。二是按照行业、地区梳理执法处罚情况,向行业主管部门、各区通报执法情况、问题建议,督促反馈整改措施。三是对问题高发行业制发执法建议函、督查通知单,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分类指导,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针对居住小区,市城管执法局将进一步指导基层执法队,从强化制度建设、优化执法流程、完善帮扶机制、提升综合治理等方面,支持社区、物业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一步规范分类行为、提升分类水平。

  严格落实"城管执法进社区"工作机制,主动与社区、物业、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对接,动态掌握各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基础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充分发挥物业主体责任和社区自治力量的基层发动作用,固化与社区、物业的工作联动机制和执法人员与桶前指导员点对点报告机制,及时查处居民个人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的违法行为。

微信图片_20201104101016.jpg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