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民互动 > 在线访谈

[市民对话一把手]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孙新军主任参加市民对话一把手节目

日期: 2019-06-19 11:04
字体大小 |打印

  【提问】孙主任,讨论开始前,请您给观众朋友介绍下,北京市的垃圾分类到底怎么分,都分几类?

  【孙新军】我们通常说的垃圾分类其实指的是生活垃圾的分类,现在北京市每天产生将近2.6万吨的生活垃圾,人均每天1.1公斤,量还在涨。

  目前全市有29个垃圾处理终端设施,都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没有丝毫弹性,牵一发动全身。如果清运、处理不及时,就会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影响。这在我的工作序列中被称为心腹大患。

  所以说,垃圾再不减量,首都将不堪重负。

  我们的生活垃圾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四类: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它垃圾和有害垃圾,分别对应四种颜色垃圾桶:蓝色、绿色、灰色和红色。

  可回收物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像报纸、纸箱、饮料瓶等等,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进行回收利用。我们俗称"收破烂",其实这些破烂就是再生资源。厨余垃圾就是厨房产生的,比如菜帮菜叶、瓜皮果核、剩菜剩饭易腐烂的,送到我们的生化处理设施堆肥。其它垃圾就是除此之外的干垃圾,包括用过的保鲜膜、塑料袋、纸巾等等,送到垃圾焚烧厂去焚烧发电或送到卫生填埋厂进行填埋。有害垃圾顾名思义就是对健康和环境有害的垃圾,如废荧光灯管、过期药品、水银温度计、油漆等,要用特殊方式去安全处理。

  【提问】孙主任您刚刚说的垃圾分类的知识特别好,可是我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市民认为分那么多类太复杂记不住,有些市民认为太粗放,应该向国外看齐,分的类别更多更精细一些。孙主任,为什么北京要这么分类,有没有更简单易行的办法?

  【孙新军】生活垃圾中比较常见的一般也就是上面四类,像上海也是分四种,只不过厨余垃圾叫湿垃圾,其它垃圾叫干垃圾,厦门种类跟北京一样。

  我刚才说的四类垃圾,大家乍一听,可能觉得很复杂,我在这里教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八个字--"资源回收、干湿分开"。

  第一步分开"能卖的"、"不能卖的",也就是可以卖钱的,拿去卖钱或是投放到蓝桶,没有蓝桶的可以放在边上,这就叫资源回收。

  第二步把"不能卖的"再分成"会烂的"和"不会烂的","会烂的"去堆肥,"不会烂的"去焚烧,这就是干湿分开。是不是很简单?有的稍微难分辨一些的,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比如说,鸡骨头和大棒骨,鸡骨头容易烂,是"湿垃圾",大骨头不容易烂,是"干垃圾";梨核是"湿垃圾",桃核是"干垃圾";茶叶渣是"湿垃圾",粽子叶是"干垃圾"。

  我们总结了这些年的试点经验,发现分类方法越简单、越"直观",分类效果反而更好。

  为什么要强调干湿分开呢?一是把"湿垃圾"分出来,可以避免污染其他的可回收物。比如纸张,本来可以回收,倒上菜汤就废了。塑料被污染,就要清洗才能回收,这也是很大的成本。再有,"湿垃圾"含水率高,容易产生渗滤液和臭味,必须单独收集、单独运输,这样能大大降低对居民环境的影响。还有一点,分类好的"湿垃圾"更适合做堆肥,这也是种废物利用。

  刚才王委员也提到,垃圾分类是不是应该越精细越好?当然。有些国家就分成十几类。但我们现阶段是在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期,要求大家分成十几类,太勉为其难了,不现实。所以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是"因地制宜",我们的做法也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总之,垃圾分类不复杂、不神秘,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干湿分开",您就已经开始为垃圾分类做贡献了。

  【提问】分类是很好的,但是在我们很多工作中和生活中垃圾分类其实并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怎么去宣传引导,让市民养成习惯呢?

  【孙新军】您说得很对,垃圾分类确实是"最难坚持的一桩小事",是真正的"知易行难"。经过这些年持续宣传,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还是很高的,大家都赞同垃圾分类。

  但是为什么分类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居民想分、不知道怎么分;另一方面就是今天分、明天懒得分;还有就是有人盯就分,没人盯就不分。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说北京的垃圾分类是爬坡前行,不断升温,但远未沸腾。我们经常说的日本、新加坡、德国这些垃圾分类的"标杆"国家,也是经过了数十年的持续培育。这就需要我们苦口婆心、反复持续做好宣传动员。

  这些年,我们举办了3万多场宣传活动,像"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垃圾文明一日游"等,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就是在反复告诉大家,垃圾怎么分类、怎么减量。

  去年,我们还推出了垃圾分类代言人"分小萌",是一个章鱼的卡通形象,寓意就是像章鱼一样,多伸手、做分类。它就长这样,特别萌,现在已经成了"网红"了,很多孩子都是它的"粉丝",我也是它的"粉丝"。

  我们让"分小萌"教给大家简单易懂、好操作的分类常识。在它的带动下,孩子们把垃圾分类的理念带回家。我们去年评选的垃圾分类达人里面就有一位是首师大顺义附小的马玥小朋友,在她的带动下,他们全家现在都是垃圾分类的义务宣传员。

  我们还发现,垃圾分类做得好的街道,党建工作都很出色,社区党员群众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参与垃圾分类,发挥出了"正能量"。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巩固,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垃圾分类的主力在基层,决定因素也在基层。于是我们在全市推行垃圾分类宣传员、指导员、分拣员、监督员和楼门长的"一长四员"治理模式,招募了近3万人的队伍,还有超过7万人的"管城理市"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宣讲、推广垃圾分类知识。看到垃圾分类有这么多"同路人",给我们很多信心。

  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垃圾分类宣传也要"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又对垃圾分类作出了指示,特别强调要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所以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发挥生活垃圾循环处理园区的宣传展示功能,协调教育部门编制垃圾分类教材和知识读本。录制"分小萌"视频小课堂、组织"垃圾分类萌到家"、知识问答、垃圾分类大挑战、拾捡跑等线上、线下活动,希望大家跟着"分小萌"一起做分类。

  很多人给我建议"小手拉大手",我同意。但我更觉得大人应主动分类并影响小朋友,为孩子做出表率。毕竟"大手"更有力量。

  【提问】既然是干湿垃圾分开是不是社区就两个桶就可以了,现在的桶是不是太多?每次去上边还有一张介绍要仔细看才知道。

  【孙新军】您说的很有道理。日常生活中,可回收物可以预约上门回收,或者就放在小区桶站边上。有害垃圾,生活中量其实很少,社区设一个点就够了。最大量还是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也就是现在说的湿垃圾和干垃圾。所以,小区里最普遍的是两种桶的组合,一绿一灰。

  接下来,我们也会按住建部的要求,在新开展示范片区创建的小区,对垃圾桶做一些调整,把"厨余垃圾"调整为"湿垃圾","其它垃圾"调整为"干垃圾",让大家投放的时候一目了然。

  【提问】您刚才在介绍咱们怎么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怎么发动大家一起垃圾分类,但其实这些还都是'软性'的,说白了就是全凭自觉。是不是要有一些强制分类的手段呢?

  【孙新军】是的,垃圾分类还是要有一定的强制措施的。我们先从单位入手,率先在党政机关开始了强制分类,在134家中央单位的带领下,又有将近2500家市区党政机关、2300多家公共机构加入强制分类的队伍,这些公共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商超和旅游景点,基本上覆盖了人群集中、垃圾产生量大的区域。

  接下来,我们还会健全日常执法检查,逐步覆盖至居住小区。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不组织分类或分类不符合要求拒不整改,要移交执法部门处罚;逐步建立"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以后您住的小区要是不分类或分得不好,环卫工人可能会拒绝收运。

  从根本上看,垃圾源头减量、强制分类需要得到立法支持。软约束要逐步"硬起来"。2012年,我市出台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了政府部门、物业等管理责任人、收运处置单位、垃圾产生单位的责任和罚则。但是对居民个人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也只有鼓励和倡导,缺乏约束和强制,导致垃圾分类居民参与率增长缓慢。同时,分与不分混投,影响了分类的质量。

  垃圾分类需要全民参与,顶层设计和推动十分重要,激励和鞭策必须双管齐下。所以,垃圾分类修法呼之欲出。《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已经列入2018-2020年立法规划。新修订的条例将不光对单位,也将对个人明确垃圾分类的责任,届时,不分类就是违法了。

  【提问】孙主任,您刚才提到垃圾分类需要全民参与,能不能创新垃圾的收运方式,让市民更加容易参与和坚持,提高和保护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孙新军】在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我们目前也有一些新的尝试,主要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是设置有人值守的垃圾分类驿站、小屋,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并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从而形成了稳定的垃圾分类基础人群。

  第二种,是在有条件的小区设置智能投放箱,减少人工成本,扩展垃圾分类服务范围。

  第三种,是上门或定点回收再生资源、厨余垃圾,方便群众投放,最大限度地提高回收量。

  第四种,是撤桶撤站,定时定点流动收集。

  这几种方式,也是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垃圾分类的成熟经验,在实践中都是征求了居民的意见之后确定的,这些都在试点当中,如果成熟了,也会推广。现在手机应用这么方便,相信今后用手机APP、小程序预约上门回收垃圾都会逐步推行。但归根到底,您在家里要先分好类。

  【主持人】说到垃圾分类,我们很多正在收看直播的网友讨论特别积极,我们请网络主播来给大家说一下,网友的问题主要集中哪些方面?

  网友"爱哭的鱼"说:刚才听到孙主任的介绍,才知道垃圾分类只要记住"干湿分开"就可以,原来垃圾分类这么简单,待会我就去试试,把我家的垃圾重新分下类。

  网友"飞天365"说:"分小萌"实在是太可爱了,而且寓意也特别好。现在嘴上说垃圾分类的人太多,坚持动手分类的太少了。以后我也要做"行动派",跟着"分小萌"做分类。

  网友"时光机"说:我觉得刚才讲的垃圾分类知识特别实用,比如纸巾到底属于哪类垃圾。现在网上有好多教你垃圾分类的图啊视频啊,我们也不知道它分得到底对不对。有没有权威的说法呢?

  还有网友的意见是:我们在家做垃圾分类有意义吗?不是最后都一个车拉走吗?

  这位叫"冬天的鱼"的网友提问也比较有代表性,他说刚才您提到"干湿"垃圾分开运输、分开处理,我们家的小区有垃圾分类,不过最后好像都是一个车运走的,那我们不就白分了么?

  还有网友"森林中的小树"提问:说到垃圾要分类运输,现在有分类的垃圾车么?我在小区里看到的怎么都是一种车呢?我们怎么知道哪些车是运哪些垃圾的?怎么能保证这些车是分类把垃圾运走的?

  【主持人】网友的问题很接地气,我们在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好像大家对于分类的理念很认同,但是做的很不到位,而且还有不信任。孙主任您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

  【孙新军】我听到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有没有权威的分类方法?请大家关注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管城理市,这里就能找到答案。

  第二个问题是混装混运的,居民最痛恨的就是"混装混运",我也感同身受。混装混运是对垃圾分类的毁灭性的打击,我们坚持逮住一个处罚一个,屡教不改的逐出市场。

  我们还会进行规范,严格约束。

  首先,我们要求运输车辆"亮出身份"、标识醒目,做到"五统一":统一车身的颜色(厨余垃圾为绿色),统一车身的标准、统一运输的标识、统一单位的标识,统一监督举报电话。

  其次是组建"绿色车队",提升分类运输能力。让有规模、专业的队伍来运输。

  第三,我们还正在对各品类垃圾运输车辆进行改造,增加计量称重、身份识别、轨迹监控等管理功能,实现对各类垃圾运输车辆的精准管理。目的就是让运输车辆人前受监督,人后受监控,必须老老实实,不能越雷池半步。希望大家发现混装混运及时举报,打12345就可以。

  此外,用经济杠杆来撬动,也是一个重要办法。"混装混运"的垃圾进入处理设施,缴纳的处理费用也会比分类收集的垃圾要多得多。

  当然,您如果分得不好,绿桶掺入超过10%以上的其它垃圾,这桶厨余也就废了,无法堆肥了,除非二次分拣。分得不好,专车专运其实是浪费资源,没有意义。在这一点上,环卫工人也很委屈。

  所以,我们要相互支持,建立互信合作。我经常说:你若分好,我必运好。杜绝混装混运我们大家都有责任,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主持人】我们也是希望垃圾分类工作能够越做越好,其实很多垃圾也是资源也是可以回收利用的,杨鑫委员您的提案是有关垃圾分类回收的?

  【提问】随着网购的普及,快递包装的量也是越来越大。一方面这些纸箱、外包装袋是有经济价值,可以回收之后直接重复利用的;另一方面我认为也可以做一些减量,看是否能少产生一些这样的垃圾?再有,现在其实很难对签收快递的也就是居民,做这种回收或者利用的强制要求,那对生产企业、快递和外卖公司,是不是可以做一些行为约束,进而影响到终端用户,从而达到回收利用的效果呢?

  【孙新军】

  您提的问题也正是我们垃圾分类工作的两个方面,回收和减量。

  一个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这点体制外做得比体制内好。遍布大街小巷的回收大军把垃圾中能卖的挑得干干净净,到填埋场的垃圾几乎没有值钱的。我们会珍惜并保护这支力量,全社会也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现在体制内也纷纷行动起来。比如丰台有些社区,把"干垃圾"统一按0.8元/公斤进行回收,然后分选,充分回收利用,减少了进入填埋或焚烧的垃圾量。市邮政管理局率先推广绿色包装箱,可降解、能重复利用。

  政府要做的,就是建立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规划好回收中心的布局,为回收企业提供多种支持政策和绿色通道,使回收的路径畅通,从业的行为规范,回收行业有利可图,这样才能持续运行下去。

  刚才杨鑫委员说到减量,我觉得您是一语中的。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垃圾源头减量,少产生垃圾才是上上之策。

  过度包装是一大害,象俄罗斯套娃一样。一次性用品是另一大害,快递外卖包装上升势头也很猛。这三个方面使生活垃圾量暴涨,必须研究对策。要强化生产者责任制延伸,把源头减量的责任压给始作俑者。企业不仅要对生产环节负责,还要对回收利用、废物处置负责。这是一个全生命周期责任制。你卖电动车,那你就要回收废电池。你送快递,你就要回收包装盒等等。已有不少企业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当前我们称为"企业责任"或"企业良知"。条件一成熟,立法也会跟上。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能做很多,比如不使用一次性物品,适量点餐、光盘行动等。买卖双方前后呼应,垃圾减量水到渠成。

  【提问】对于倡导和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我们进行了哪些政策上的尝试和探索?

  【孙新军】

  季委员是业内人士,您提的提案很专业。

  这几年,北京城市发展速度很快,工程建设量很大,尤其是拆违力度加大,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和拆除垃圾。我们统计了一下,仅2018年,就有1.92亿吨。这种井喷式的增长马上凸显了很多短板,如填埋设施不足、运输能力不足、加工能力不足等等。乱卸乱倒现象就随之产生,黑渣土消纳场不断冒出来。

  去年以来,我们会同住建委大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的建设,建成了94座临时设施和4座固定设施,生产了再生产品4000多万吨。建筑垃圾到底能做成什么呢?我这带来了一些实物,大家可以看看。这是透水砖,可以铺在公园或者人行道上。这是再生骨料,根据用途不同颗粒大小也不同,可以用来铺路。

  也可以像季委员提到的,做一些高科技产品。但是大家对再生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也有顾虑。我们和住建委一起发文明确了12种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质量标准。我们也在32个大型市政府投资项目中率先使用了再生产品。下一步还会继续研究出台强有力的支持政策,鼓励、推广使用再生产品。

  【提问】对于建筑垃圾运输企业的准入门槛,你们有什么具体的政策吗?

  【孙新军】

  您提的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小、乱、散"的问题,我们在工作中也是深有体会。大型的企业可能有几十辆车,有些小企业可能只有3-4辆车,也能干这个活儿。整个行业企业规模、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我们从行业规范入手,修订了运输企业监督管理办法,正在大兴做试点。新的办法会根据企业规模实施分级、打分管理。比如5辆车以下的企业基准分数只有15分,40辆车的就有200分,有违规行为会扣分,分值代表着企业的信誉。相信这种新的监管方式会逐渐让运输企业规模化发展。

  刚才您的建议更进了一步。国内一些大城市,比如上海、深圳,其实也都是有准入门槛的。我们说的对渣土企业的分级管理,其实就是一种鼓励和引导的方式,下一步我们会制定硬性的准入标准,来提高从业企业的规模和质量。

  【提问】您刚才提到了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能帮我们具体解释一下么?

  【孙新军】从2010年开始,我们开始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当时我们是以小区为单元推进垃圾分类,叫做"垃圾分类达标小区",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到2017年,我们总结了这几年的经验,开始以街道为单元,也就是刚才提到的"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在这个片区内既包括居民小区,也包括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建筑。垃圾分类达标小区是从一个一个的"点",到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过渡,就是"连点成片",会产生更大的"规模效应",其实也是"街区治理"理念在垃圾分类方面的体现。

  目前,我们在全市30%的街道、乡镇创建了100个垃圾分类示范片区,通过一年多的试点,第一批示范片区已经开始了验收,我们也会总结一些经验。今年,示范片区覆盖率要达到60%,覆盖200多个乡镇街道,2020年还要达到90%,使片区起到示范作用,这是我们的目的。

  【提问】网友提问:搬家要换家具,像旧沙发、衣柜这种垃圾这么大,可不可以上门回收?我还想知道回收完都会怎么处理?

  【孙新军】您刚才提到的废旧家具属于大件垃圾。为了方便市民投放,各区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一些试点。

  比如,海淀区在一些街道建成了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站,可以对大件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分类运输。东城区已经在东花市、龙潭、崇外街道实现了手机APP预约、回收公司上门回收的方式处理大家电。有些具备条件的小区会划定出固定点位,供居民投放大件垃圾。这是收集环节。

  在末端处理的环节,东城、朝阳区引入了破碎处理线,大件垃圾可以快速、就地处理,免去中间的运输环节;海淀区在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了大件垃圾处置设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件垃圾的处理问题;石景山、昌平创新了大件垃圾"集中收集、集中拆解处置"的模式。

  2017年以来,全市共分出大件垃圾1.6万余吨。今后,我们还会继续推广预约收取机制,让越来越多的市民,特别是"上班族"可以更方便。

  【提问】请孙主任介绍一下未来垃圾分类的重点工作?

  【孙新军】垃圾分类是新时尚。我们要投入大情怀,把最难办的小事,一定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办下去,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北京是首善之区,在垃圾分类上,我们也要做到首善。在这方面,我希望我们各位政协委员,除了给我们提提案,还要带头参与和投身到垃圾分类的事业中,使我们的垃圾分类工作能够更扎实,能够更有效,在这里再次对大家表示感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