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动态信息 > 工作动态

本市四项举措助推生活垃圾分类“关键小事”成为城市文明新标志

日期: 2025-01-09 14:45
字体大小 |打印

2024年10月本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措施》,各区各部门持续发力,取得阶段性工作成效。

以干净整洁的投放环境支持居民分类。整改问题桶站1.49万个,增补各品类垃圾桶2.65万个,加强桶站满冒脏污专项治理,全市全部5.75万个桶站实现便民、齐备、干净、有序的投放环境。

以方便直达的回收渠道激励居民分类。在全市1639个小区(村)试点实行可回收物“一袋式”回收,在通州、东城、朝阳区试点设置200余台智能回收进社区箱并逐步向全市推广,扫码交投可直接兑换现金红包,为居民带来便捷实惠。确定161家托底回收单位,实现全市343个街道(乡镇)大件垃圾上门回收服务全覆盖,对服务信息、联系方式等向居民“广而告之”,打造方便市民的回收网络。

以严格监管的收运处推动居民分类。制定《生活垃圾分类不合格不收运工作指南》,严格落实处理单位和运输单位检查责任,完善“下一环节对上一环节”检查机制,在末端处理设施对进厂垃圾质量进行检查,在密闭式清洁站、转运站、桶车对接点对管理责任人交运的垃圾质量进行检查,分类质检员作用逐步发挥,累计检查点位23673个,责令改正1947个,通过建立倒逼机制,推动前端管理责任人落实责任。

以持续多样的宣传发动引导居民分类。设计主题海报10套,典型经验小视频20部,宣传小折页5类,指导各区广泛使用。向社会发布《致首都广大市民朋友的一封信》,浏览量超150万人次,组织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和志愿服务5.6万场,累计参与1200万余人次,服务时长2600万小时,助力推动群众习惯养成和文明素质提高。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