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中村”何时能彻底绝迹?
(改造前)
(改造后)
图为和平里中街14号院,改造前后对比
奥运场馆周边的“城中村”成为整治重点
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北京把整治奥运场馆周边的“城中村”作为整治拆迁的重点。一个个脏乱的“城中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处处绿树成林,芳草如茵,曲径通幽的开放式花园。
位于老山奥运场馆周边的北京六建宿舍,原是北京六建公司的青年周转房,随着人口的增长,原来作为单身宿舍的房屋开始变为职工和居民居住。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房屋147间。常住人口168人、49户的“居住小区”。因为人口增多,很多住户在原住房周围私搭乱建了部分建筑物,与周边的环境极不协调。为净化奥运场馆周边的环境,石景山区市政管委对奥运场馆周边北京六建公司这一“城中村”进行了拆除。石景山区投资380多万元,对拆除后10000多平方米的区域进行了园林绿化。
如今的六建宿舍已变成上万平方米的绿化园区,以栾树、国槐为基调树种,栽植的雪松、白皮松、油松作背景衬托,构成草地、花丛、色带、树丛等竖向层次丰富的园林景观。在附近居住的周大爷对记者说:“以前楼前面都是平房区,夏天蚊蝇滋生,垃圾遍地,吵闹声大,也没人管理。现在这里植树、种花,美化了环境,空气清新,人的心情也舒畅了!”
朝阳区大郊亭是直接为奥运羽毛球馆建设腾退建设用地的“城中村”项目。在拆迁任务重,时间要求紧的情况下,北京市克服各种困难按时完成了建设用地上的拆迁任务,确保了奥运羽毛球馆的如期开
工。
昔日一个个脏乱的“城中村”今日绿荫环绕
北京的城中村 (资料图片)
3年里,一个个脏乱的“城中村”通过改造,使一批居民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针对老旧居民小区的“城中村”整治,主要是拆除楼与楼之间的平房和其他建筑物,清理堆物堆料,清运垃圾渣土和废弃物,粉饰楼房外立面,修复小区道路,完善市政设施,规范小区管理秩序。“城中村”拆迁后的空地,规划为绿化用地的均按要求进行了绿化,做到还路于民、还空间于民、还绿地于民,为小区居民营造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
比如,东城区2005年拆迁的和平里中街14号院的“城中村”,为小区居民建成1.5万平方米的花园绿地,同时使地坛周边的环境得到了改善;崇文区东南护城河项目完成拆迁后,建设绿地近万平米,改善了周边的环境。
对规划为建设用地,但目前没有建设项目的,进行简易绿化,做到黄土不露天。3年来,北京市通过整治“城中村”共建成绿地约120万平米。
“城中村”的拆迁恢复了古都风貌
为在奥运会召开期间向世界人民展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都风貌,位于北京城区的“城中村”在拆迁过程中恢复古都风貌。
恢复古都风貌,是城中村整治的一大特色。东城区的鼓楼东大街整治拆迁于2005年7月中旬启动,9月底完成,是北京市“城中村”中拆迁较快的项目之一。在保持该街原有建筑格局不变、现状道路不拓宽及保护现状古槐行道树的情况下,已彻底完成了历史风貌区“修旧如旧”的恢复修缮工程。共拆除违法建筑600平方米,按照明清老商业街的建筑格局对沿街两侧300余家商业门店进行了整修。
目前,除电车供电线路以外,该大街所有的空架线已全部转入地下,沿途还新立了路灯、电车、公安监控三线合杆63根和方便沿线商户夜间取电照明或亮化美化店铺的电源插座近百处。崇文区在完成南中轴路综合整治后,亮出了天坛西坛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城中村”在拆迁改造过程中创新了工作机制
“城中村”的拆迁整治,不同于一般建设项目。先拆后建,以拆为主,是此次“城中村”拆迁的主要特征。所以“城中村”在拆迁改造过程中建立项目会审联办的绿色通道,加快了项目审批手续的办理。由于没有专门的项目审批程序和办法,“城中村”只能按基本建设程序审批。针对涉及部门多,审批程序严,办理周期长,协调难度大等问题,北京坚持既要依法办事,又要提高效率的原则,形成了北京市有关部门多次协调,组织调研,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城中村”项目审批的办法》。主要是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项目会审,逐区逐项,进行审查,确定实施项目。各区按项目申报所需的审批要件,从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开始,经北京市规划委、市国土局,到北京市建委办理拆迁许可证,用一个月办完手续,形成了部门联办,环环相扣的“一条龙”服务。
在谈到拆迁“城中村”的资金来源时,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主要是北京市财政和区级财政两级财政出资。城中村拆迁每年需要资金50亿元左右。针对“城中村”整治动用资金额度大的特点,为保证资金的使用安全,北京市市政管委同北京市财政局共同制定了《北京市“城中村”整治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强化了监管,变决算资金评审为全程评审监督。财政评审中心从项目预算时就开始介入工作,中间评审进行资金调整,项目完成后再进行决算评审,体现了北京市级财政和区级财政共担风险的原则。
城中村拆迁所需资金分期按比例拨入,北京市财政先拨拆迁费用总额的30%,区财政同样拨30%后,北京市财政再拨入总额的15% ,区财政同样拨配15%,最终在决算后补齐尾款,落实了国库直接支付制度,强化了服务。北京市财政局借助银行的服务功能,将拆迁资金直接交到被拆迁户手里,减少了中间环节,做到了安全、快捷、方便。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北京市近三年来在对“城中村”拆迁整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房价持续走高,现行拆迁补偿标准偏低。一些被拆迁的低收入群体、困难户用拆迁补偿买不起经济适用房,致使这些居民住户搬不走,房屋拆不掉。
北京市在“城中村”的整治过程中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把建设宜居城市作为工作目标,抓住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机遇,使北京的城市整体环境有明显的改观。(记者 殷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