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信息

我市召开《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

日期: 2022-04-12 14:47
字体大小 |打印

  4月12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市城市管理委相关领导介绍了城市管理相关情况。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全体首都市民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下,本市下绣花功夫精细管理城市,城乡环境更加干净整洁、靓丽温馨,城市运行更加充裕、高效、安全、顺畅,市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既管好主干道、大街区,又治理好每个社区、每条小街小巷小胡同"要求,完成3123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党的十九大、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重大活动保障,开展相关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出色完成国庆、春节等重要节日景观布置,五年来共设置各式灯笼、中国结等装饰84万余件,景观小品700余处,群众身边环境大幅改善。开展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治理,完成各类架空线入地及规范梳理1400余公里,拔除各类线杆3.2万根,规范治理户外广告牌匾4.8万余块,城市公共空间更加整洁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开展农村街坊路保洁、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公厕达标改造等方面工作,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二是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电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完成147个老旧小区、2111个村配套电网改造,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5%。天然气年消费量达到189亿立方米,服务居民用户715.6万户。城镇供热面积达到8.95亿平方米,形成以热电联产、燃气供热为主导,多种能源、多种供热方式相结合的供热体系,供热投诉量逐年下降,降幅达40%。全市地下管线总里程22.8万公里,完成消隐工程3268项、690公里,治理病害检查井25万余座,地下管线年均百公里事故数降至0.84起。全市公厕20504座,提升改造9549座,公厕等级达标率达到95%,基本实现农村地区三类及以上公厕全覆盖。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46座,总设计处理能力3.38万吨/日,其中焚烧和生化处理能力2.588万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三是精细化治理取得新进展。出台《关于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意见》,落实精治、共治、法治要求,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标准化、智能化、专业化、社会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建成"1+16+33+N"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2016年-2020年,网格平台受理案件从362.8万件增长到834.2万件,2021年突破1000万件,结案率提高到90%以上。推进"热线+网格"融合发展,2020年办理12345市民热线派单37万件,2021年达50万件,解决率、满意率均在95%以上,城市综合管理效能显著提升。修订实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创建活动,广大市民群众共同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8%、参与率达到9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垃圾分类开创新局面。

  二、《规划》编制总体思路和考虑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为统领,持续推进"三治五化",努力构建现代化的城市治理体系。《规划》编制做到"四个突出"。

  一是突出服务为先。围绕服务保障大国首都功能和民生改善,当好城市管家,以首善标准服务保障首都发展,让市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二是突出绿色低碳。统筹"双碳目标"和能源运行安全,有序推进碳中和,推广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城市运行保障绿色低碳转型。

  三是突出安全韧性。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底线思维,坚持系统治理,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高城市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四是突出"大城管"理念。加强全局性、系统性谋划,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强化科技赋能,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形成"大城管"格局。

  三、《规划》目标和任务

  《规划》提出了六方面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是塑造大国首都城市环境新形象,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更加彰显,城乡环境品质显著提升。

  强化"两轴一环"景观统领作用,塑造长安街国家礼仪形象,推进中轴线申遗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沿二环路文化景观环线,加大核心区老城风貌保护和环境品质提升,突显核心区国家形象地位。

  建设国际一流环境风貌的城市副中心,推动"老城"双修,提升蓝绿空间品质,强化夜景环境营造。围绕"三山五园"、"三城一区"、第四使馆区等功能区建设,打造与之相匹配的特色环境,重点区域环境特色更加突出。

  把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一个整体,加强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管理维护全过程管控。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对街道环境塑造的精细化管控和引导作用,建立公共空间一体化实施机制。优化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推进"多杆合一"和电力箱体"三化",实施道路架空线入地治理,鼓励在户外广告牌匾标识设施设计中融入区域文化元素。推动公共环境改造提升,健全精细化执法等环境管控长效机制。

  以街区为单元开展城市更新,推动街区系统更新。从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三方面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推进1亿平方米市属老旧小区水电气热管线改造。按照"十无五好"标准开展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着力打造精品宜居街巷。开展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城乡环境品质。

  二是强化市政公用服务新供给,市政公用服务更加优质、便捷、精细、温馨,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紧扣"七有""五性",针对近年来"接诉即办"市民反映突出的"小区充电桩安装难""路灯不亮""集中供暖不热""居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建设"等问题,逐一研究提出对策措施,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研究制定居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意见,支持鼓励将充电设施电气化改造纳入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推动居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应装尽装"。到"十四五"末,全市电动汽车充电桩达70万个,平原地区公共充电设施平均服务半径小于3公里,核心区小于0.9公里,有效缓解市民充电焦虑。

  开展路灯问题专项治理,完成316条道路路灯补建,实现"有路无灯、有灯不亮"问题动态清零,让路灯照亮市民回家路。

  对"供暖不热"投诉集中的小区开展专项治理。逐步推广智能化供热,完成1.2亿平方米以上既有建筑智能化供热改造。

  为满足电动自行车安全充电需求,保障市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力争2022年底前基本实现全市居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全覆盖。

  为提高居民用气安全水平,为约180万户液化石油气居民用户更换带有自闭功能的气瓶瓶阀、安全型气瓶调压器,安装金属丝织包覆连接软管;为约690万户天然气居民用户安装燃气自闭阀、金属连接管。

  三是树立城市运行绿色低碳新典范,城市运行保障体系更加充裕、安全、高效、低碳,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400亿千瓦时左右,电能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29%。加快外部送电通道建设,输电能力提高到4300万千瓦。积极引进绿电,外调绿电力争达到300亿千瓦时。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构建3%-5%可调资源储备库,增强电网削峰填谷能力。

  天然气消费量控制在200亿立方米/年左右。建成西六环中段天然气工程,实现六环路高压A管线成环。对具备接入管道天然气条件的老旧居民楼房完成天然气接通,推进非居民液化石油气替代,优化液化石油气供应站布局,城乡家庭用户购气距离不超过5公里,燃气供应更加安全高效。

  城镇地区供热面积达到10.5亿平方米。推进调峰热源及配套管网建设,增强城市供热保障能力。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热,鼓励可再生能源系统与传统供热方式多能耦合,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占比达到10%以上。充分利用电厂等余热资源,全市新增余热供热面积800万平方米,供热保障更加绿色低碳。

  加强可回收物体系建设,健全源头交投网络,加快推进分拣中心建设。按照"市级统筹、分区平衡、适度协同、骨干支撑"的原则,完成一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焚烧和生化处理能力达到3.1万吨/日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5%以上,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四是筑牢安全韧性城市新基石,反应快速、处置高效、恢复及时的城市管理应急响应体系基本建成,城市安全韧性显著增强。

  优化电力网架结构,实施配电网提升改造,全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6%。构建首都电网"黑启动"恢复供电网络,完善华能燃煤机组应急备用运行方案,进一步增强城市供电供热韧性。健全热电气常态化联调联供体系,提升能源协同互保能力。

  完善唐山LNG应急储备设施运行管理机制,保障全市年用气量日均3天的应急储备能力。建成投运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满足城镇燃气企业年用气量5%的应急储气要求。全市天然气应急储备能力达到14亿立方米左右。

  持续增强城市生命线韧性,全面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和隐患治理,今年底前完成全市燃气安全排查和整治任务,2024年底前完成全市地下管线存量重大隐患治理。多举措预防道路塌陷,保障路面井盖安全,减少"马路拉链"现象发生。年均地下管线百公里事故数控制在0.7起以内。

  五是提升智慧城市管理新能级,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取得新突破,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实施网格化管理平台升级改造,健全网格化管理工作体系,打造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城市运行调度指挥体系。加快城市感知前端建设,建成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整合感知体系、12345 市民服务热线、网格巡查等信息来源,及时发现、处置各类问题,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六是努力开创城市治理新局面,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精治共治法治水平显著提升。

  以精细化管理服务为导向,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推进城市管理与执法融合发展,强化街道(乡镇)、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构建"大城管"格局。持续推进"三治五化",形成重大活动拉动、专项行动推动、广大群众行动的首都城市管理特色。

  要如期完成上述目标任务,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形成合力,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贡献力量!


jianghua.jpg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